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本研究以西藏自治区错那市麻麻门巴民族乡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路径。通过整合区域特色资源禀赋,该乡实施“三位一体”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整的旅游支撑体系;注重人才队伍培育,构建常态化旅游服务管理培训机制;创新文旅深度融合模式,形成独具高原特色的文化标识。针对该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研究提出多元化升级策略:通过构建融合生态观光、红色文化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证表明,这些举措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实现提质增效,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现代化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迅猛推进的时代浪潮下,边境治理作为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愈发显著。边境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边民是边境多元治理主体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基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的实地调研发现,“家”“业”同兴和“互市贸易+落地加工”是边民参与边境治理的两条路径。将“贸易戍边”概念引入边境治理实践,有助于构建以边民为主体、贸易为纽带、治理为目标的新型边境治理模式,为边境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东巴史诗是指由纳西族祭司东巴在民间仪式及民俗活动中演述、创编并传承的韵文体叙事长诗,深刻影响了纳西族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东巴史诗展现出多重叙事特征,包括仪式性、民间性、神话性、口头性、历史性与道德性。这些特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东巴史诗自身的叙述传统限度内不同维度的表现,共同构成“互构互文”的辩证统一关系。东巴叙事特征的形成既受到纳西族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深层影响,也受到周边民族、外来文化的多重影响。民众的文化信仰构成了东巴史诗叙事的原动力。在仪式中的演述、创编与传承是南方史诗叙事的核心特征,并普遍体现出以祖先崇拜为主题的道德型史诗特质。解析东巴史诗的叙事特征,旨在为活态史诗的叙事研究提供兼具学理深度与个案切片的范式参照。
生命姿态、家国情怀和时代性呈现,构成诗人石才夫诗歌创作的三维。他在做一些语言实验与社会批判的隐喻表达,擅长通过口语化叙事与象征修辞传递社会反思。他的诗歌以“行走”的姿态介入现实,以“心象”的建构超越表象,形成了独特的社会观察与人性探索范式。他的反思既包含对城市化、生态危机等宏观问题的批判,也聚焦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挣扎。通过地域性与普遍性的结合、古典与现代的对话,其作品不仅记录了广西壮乡的变迁,更提供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与人性的诗学路径。
在当下的诗歌写作中,石才夫诗集《流水笺》以“行走”为诗学支点,构建起观察世界的动态诗性。诗人以带有烟火气息的现实为根基,在行走中丈量并激活了历史记忆,书写了新的生命经验。诗集《流水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山水诗的静观视角,也规避西方漫游者的虚无色彩,为当代诗歌中的“行走诗学”提供了新的可能。
诗集《我热爱这家园的莽莽苍苍》是石才夫的新作,也是他献给故乡山水和祖国大地的一曲深情赞歌。家园是诗集的中心意象,是诗人记忆回望的源头、抒情达意的场域和社会反思的载体。自然是诗集的美学特色,是诗人起兴言志时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诗人诗风、诗韵、诗语、诗思的显著特征。而人文则是诗集的情怀所在,是诗人沟通历史、关照现实、歌颂时代和表达人生态度的精神寄托。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农文旅融合作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正受到广泛关注。广西桂林市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在此背景下,文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剖析桂林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桂林市在农文旅融合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与发展优势,然而在协同机制、融合深度、科技赋能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基于此,文章从健全农文旅融合工作机制、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探索科技赋能农文旅融合新路径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旨在进一步激发桂林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助力其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实现从资源优势向发展胜势的转化,为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授权运营是促进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激活公共数据潜能的重要举措。学界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进行了许多探讨,但对其生成逻辑的论证还不够系统。各地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先后出台了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但目前仍然缺乏法律层级的规范。以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语义解释为基点,文章从理论基础、法律依据、实践价值等三个方面阐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生成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国家立法框架,并就授权运营模式、运营主体条件、运营数据范围、利益补偿机制、侵权责任承担等具体问题的解决路径进行了探讨。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主要基于治理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展开。广西河池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主要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应用、基层社会治理现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潜力。人工智能可应用于智能政务、智慧社区、精准治理、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目前,河池市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技术应用问题、治理机制问题、伦理与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人工智能驱动下广西河池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途径主要有: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完善治理机制,加强伦理与社会建设。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一项旨在强化国际卫生健康合作的重要方案。这一彰显大国担当的倡议通过强化全球公共卫生应急与常态化合作机制,致力于人类健康福祉的可持续发展。落实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的关键在于制度化建设,凝聚广泛的国际共识,借助团结理念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转化为系统性、持久性的全球治理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公法中的团结理念为欧盟公共卫生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石。深入剖析团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及其在欧洲乃至国际公共卫生合作中的作用,能够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文章细致分析湘西苗语“N+V”复合词,指出表述结构和修饰结构是其两种主要结构类型;相邻句法成分黏合、概念整合以及语言模板类推是构成此类复合词的主要来源。此外,节律、熟悉度、语义特征、语序类型等因素限制了“N+V”复合词构词模式的能产性。
孙士毅是清代乾隆后期朝廷倚重的重臣疆臣,在乾隆后期政坛具有重要影响。在诗文创作领域,孙士毅笔耕砚田,留有一部诗文集,却长期未获珍视。鉴于此,文章对孙士毅诗文的整理研究情况予以系统归纳分析,不仅为后续研究孙士毅的生平、文学、政治等方面奠定基础,更有助于深入探究其在明清文学发展史中应有的价值定位,让这位疆场从戎不弃笔墨的风云人物返归学术研究视野。
黄河在文学书写中承载着动态的文化语义,其形象演进与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在文学传统规约和情感地理驱动之下,黄河在当代小说中集中涌现并主要展露为三重形态——历史记忆见证者、民族精神象征及自然生态守望者。当代不同时期的黄河书写映射出文学话语的转型轨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集体政治颂歌、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寻根隐喻及新世纪以来的生态叙事解构。该演变过程不仅揭示了黄河在当代文学中的语义增殖,更折射出知识分子关于民族、人文与生态的持续性思辨,为当代文学建构提供新的阐释维度。
作为学科存在的一般艺术学何以可能?这个问题涉及一般艺术学的理论基础,不仅是艺术基础理论问题,也是一般艺术学的基本问题,关系对我国艺术学学科结构的认知,也影响着对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定位。本文回归一般艺术学的知识生成,以康拉德·费德勒、玛克斯·德索、埃米尔·乌提兹为考察对象,通过对一般艺术学历史的梳理,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费德勒首次区分艺术学与美学,但其以视觉可视性为核心的研究框架难以全面发掘艺术价值;德索将学科系统化,却未明确理论根基;乌提兹则视基本问题的证明为学科基础,指出明晰“一般性艺术概念”是学科从经验走向科学的关键,该概念不仅是学科建立的基础,更是其科学化与合法性的依据。
壮族史诗中包含着丰富多元的数量词。其中,数词通过虚实互构策略,调适理性计量与诗性表达的认知张力;量词以身体经验和劳动工具为认知原型,构建从具身实践到抽象符号的认知图式;数词和量词组合而成数量词的语法位置则操控文化意义的生成。壮族先民通过数量词将生存技术升华为审美范式,构建融贯认知、审美与伦理的多维符号网络,并以相应的文化实践来规范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稳定。因而,研究壮族史诗中的数量词融合认知科学、诗学形式与社会实践的编码系统,可以为民族史诗的符号阐释与当代数字伦理的思考开辟新路径。
红色音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内核,其在高校思政育人中的价值日益凸显。红色音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价值具有三个维度:一是可以巩固大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认识,二是可以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认同,三是可以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塑造时代新人。红色音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路径应从理论课程、艺术实践、音乐传播及红色资源四个方面突出思想引领力、以美育人、体验感知与价值认同的内涵,以解决红色音乐在思政课程、校园文化、实践教学、场馆与网络育人中的现实困境。
在新工科背景下,为解决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校企合作松散等问题,民办本科院校应探索构建“校-企-园”三位一体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该平台以高校、企业、产业园区为核心主体,经深度协作与资源共享,形成协同育人与实践创新体系,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平台的创新之处在于独特的协同机制,学校、企业与园区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学校优化课程体系,引入企业标准与前沿技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项目资源与技术支持;园区搭建实践基地与孵化平台,促进成果转化。这种协同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实现了教育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课程设计上,平台采用创新模式,根据行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新增了3D建模、绿色建筑材料应用等实用课程,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需求同步。同时,通过校企园联合开发项目、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行业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为新工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