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资源嵌入、功能嵌入、制度嵌入等形式在广西边疆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复杂的社会问题也为社会组织进一步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带来了一些困难。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广西边疆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独特作用,需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围绕党建引领、制度保障、功能适配和关系协同四个维度进行调适,推动社会组织从简单嵌入治理体系向深度融入治理共同体转变。
2024年底,广西杂技团创演的音舞融合杂技剧《漓歌情》将多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新时代的舞台艺术生产,创造出具有多民族文化审美风格的舞台景观。该剧以铜鼓、白鹭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为表意媒介,依托中国当代舞台艺术的跨界展演模式及高精尖的多媒介技术手段,创构出符合新时代人民多样化审美需求的、将杂技的身体技巧与多民族文化巧妙组合的民族艺术空间。该剧的成功创演是舞台审美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互嵌共生的创新实践,深刻践行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新时代艺术追求。
传统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文化赋能”要求的重要举措,又为维护村民多维利益提供了潜在路径。文章以L村畲族“拜盘瓠王”为个案,从整体性视角出发,采用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法对典型乡村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历程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乡村文化再生产的动力源于村民主体性的强化、村民的文化自觉、村民的实践性参与为主的内源力量和以国家制度保障、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塑、社会组织的发展为主的外推力量,呈现“内源-外推”协同驱动的乡村文化再生产的双重动力机制。
红水河是桂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红水河流域是广西重要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民族作家们创作了大量以红水河为背景或主题的文学作品,在不同语境下凝聚出不同形态的红水河意象:长期发挥作用、具有根本地位的母亲河意象,在十个梯级水电站建设背景下形成的工业之河意象,以及在“百越境界”视角下形成的图腾之河意象。三种意象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共同丰富了红水河这一民族文化符号的内涵。
红水河流域是广西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红水河被视为桂西北地区的母亲河。流域内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时代进程等影响着流域内域各民族作家的心理状态、思想倾向和审美理想,使红水河流文学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征和民族色彩。文章从“地理-事理-文理”三个维度出发,考察各民族作家在家园意识层面、社会历史层面、文化认同层面的书写,探讨各民族作家在革命叙事、英雄叙事、民族文化和人性探索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学创作特征,追索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中国文学传统历来就有对意象的书写,无论是描绘自然景物还是托物言志,那些源自客观世界的意象都凝聚着作者本人的情感寄予和价值取向。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雨充沛,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广西当代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无不充满器物、植物和动物等多种意象。诗人、作家们通过意象的营造,用自己非凡的想象力来搭建精彩的文学世界。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社区成为居民共同生活的核心场域,其重要性亦日益凸显。然而,社区在建设中面临着诸如集体文化意识淡化、文化认同与情感记忆弱化等内生性挑战,导致社区治理共识出现困境。文化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不仅是治理工具,更是治理对象,呈现出双向良性互塑的样态。具体而言,文化思想在构建现代文明社区、筑牢社区治理共同体意识及推动文化在社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具有逻辑自洽。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社区治理中的逻辑自洽性体现在文化引领与治理模式的适配性上。在实践中,要以党对文化治理的领导权确保社区治理方向不偏离发展轨道,深化人民至上原则,倡导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形成自治与共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格局;要以时代化、大众化、多样化方式开展文化建设,以适应不同社区群体的需求,增强文化吸引力,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节奏分析理论由列斐伏尔提出,强调时间、空间与日常生活的统一性,在旅游研究中应用广泛。文章梳理了该理论的核心概念,从时间、空间、身体等视角分析其在旅游研究中的适用性,及其在旅游者行为与体验、旅游空间与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实践,展现其对揭示旅游活动节奏特征和规律的独特价值。研究发现,该理论为理解旅游活动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深入探究旅游体验本质和旅游行为规律。未来研究应深化理论维度整合,构建本土化分析框架;拓展方法创新路径,强化多源数据融合;凸显多元主体视角,聚焦可持续发展议题;推动跨学科对话,增强实践转化效能,以期为旅游研究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助力旅游高质量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广西崇左太平古城文旅融合发展,为其提供新动能。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法,系统梳理了太平古城文旅产业资源概况、现存问题,并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运行机理与价值意蕴,探讨其对文旅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太平古城在文化内涵挖掘、数字生态构建、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不足,而数字经济的引入能显著提升文旅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推动产业创新转型、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传播力、支持智慧文旅生态系统构建,并助力精准营销与游客体验优化。结论认为,太平古城应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深挖文化内涵、夯实数字基础、优化资源整合、强化品牌建设、创新营销模式,以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进而推动太平古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科技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工作生态,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也产生深远影响。为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引入对员工工作行为(积极工作行为、退缩行为)的影响,文章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基础,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400份观测样本。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人工智能引入正向影响员工积极工作行为,负向影响员工退缩行为。工作身份威胁在人工智能引入和员工工作行为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人工智能引入和情绪稳定性对工作身份威胁机制存在替代性,随着情绪稳定性提高,人工智能引入对工作身份威胁负向效应降低;人工智能引入和情绪稳定性对员工积极工作行为的影响效应具有替代性,低情绪稳定性的员工可能更需要依靠人工智能引入来提高积极工作行为。情绪稳定性能调节人工智能引入通过工作身份威胁对员工行为的间接影响。
布努语存在清鼻音与浊鼻音对立,具有独立音位功能。清鼻音有双唇清鼻音m、齿龈清鼻音n、龈腭清鼻音?、软腭清鼻音?。文章通过实验语音学方法,从声学语图和语音信号的角度对布努语清、浊鼻音进行分析,总结清鼻音的声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布努语清鼻音声学表现为强鼻湍流,声带不振动;声波振幅小,短时能量低,短时过零率高,稳定性差。
苗族的古歌是苗族传统歌谣文化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反映了苗族人民千百年来对生存、生产、生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燕宝整理译注的《苗族古歌》为基准文本,探究古歌翻译的丰富性、创造性、审美性、隐喻性等特征,揭示苗族人民在语言文字、生产生活、祖先记忆等方面的文化思维,以期推动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全球化浪潮下,语言作为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关键载体,其学习与应用环境的构建愈发受到重视。边境地区语言环境建设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广西边境C市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区域,语言环境创建对教育事业及社会和谐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通过深入剖析C市中小学语言环境现状,揭示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思路与对策。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对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使高等教育管理学向数字化转型,要求管理者提升数字素养,利用新兴技术手段进行决策支持。同时,新质生产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强调跨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以培养适应未来职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新质生产力强化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要求高校深化校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然而,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数字化转型滞后、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充分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产学研结合深度不足以及学科壁垒制约跨学科协作等问题。为此,需加速数字化转型,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协作与创新能力培养,以提升教育质量,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涉及民间文学的方方面面,见解独到,对民间文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间文学作品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民间文学课程的思政元素主要体现于以上两方面。民间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前述两方面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元素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发挥民间文学表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育人作用。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是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发现,乡村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存在教育教学独立设计能力较弱、组织与实施能力不足、激励与评价能力针对性不够、沟通与合作能力发展性不强、反思与发展能力不足等现实困境。造成上述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乡土意识的缺失、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意识薄弱、教研培训有待加强等。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乡村小学教师专业能力需要厚植现代化乡土情怀,激发乡村教师发展内驱力;依靠乡村场域,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五能”;开展高效培训,建立协同、联动的教师培训体系。
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财经素养教育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关乎中小学生个人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财经素养教育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所蕴含的文化传承与融合、教育创新与发展、德育引导与塑造三重价值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重视培养中小学生的财经意识,丰富中小学生的财经知识与能力,并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规范中小学生的财经行为。为进一步提升“五育并举”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着力从教育政策、教学体系、教学过程以及协同育人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财经素养教育实施路径。
<正>~~